不知不觉间——不对,也许是我后知后觉——70后,80后,90后这样的字眼渗透了网络文化。一瞬间,千千万万人被盖上了XX后的帽子,有的人感到自豪,有的人感到不满。一瞬间,我已经不是一个十八岁的成年人;我只不过是众多脑残,非主流,不懂人间苦的小屁孩之一。我觉得这现象很可笑,却怎么也笑不出来。韩寒说,“作为我本人,非常讨厌以年代划分作者,每个优秀作者都是个性鲜明的人,哪能分类。”我是读了他的这句话,才真正喜欢上他的文字。不仅仅是作者,每个人都是个性鲜明的人,怎么能以年代给一群的人贴标签。哪个年龄段的人里没有脑残,非主流,不懂人间苦的?这世上什么人都有,有因为生活艰苦而异常早熟的小学生,也有到四十不惑还不明事非的“成年人”。将人以出生年代分类不但没有逻辑,也很不尊重人——是的,人。我是理解的,我经常也有想说“啊,如今的小学生如何如何”的冲动。我觉得我是成熟的,而比我年龄小的人是幼稚的,不开窍的。但我会控制这种话的不成熟,不理智的冲动。我的原则是只针对个人,不针对群体。我希望人与人在还未与对方接触前(通过面对面接触,文字,影像,或其他媒体),能假设对方是像你一样有逻辑,有思想的人。如果在接触后你发现这个人连傻子都不如,那是这个人的问题。但是如果在完全不知道这个人的情况下,就因为你看见这个人的个别同龄人做过的一些事,就认为这个人无药可救,那么真正无药可救的其实是你。
如果你津津有味地用着像“70后,80后,90后”这样充满偏见与无知的字眼的原因不是以偏概全,而仅仅是因为你属于某“XX后”群体的话,那你同样也是可悲的。其实,“XX后”给我带来的感觉不是偏见与无知,更确切地说是“傲慢与偏见”。我觉得每当一个人不加思索地将自己称为XX后时,他就像豆瓣上网友逗逗豆豆给我的回复里写到那般:“从批评别人中,我们获得的不仅仅是口舌的快感,还能强化在一个群体的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,强化作为一个个体的生存体验。而且,如果你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别人指手划脚,确实能获得高高在上的优越感。”我对自己的期望是可以从自身的努力来找到归属感,优越感,成就感等等(当然,认同感需帮助)。我实在不明白,以年代将自己或他人盲目地归类对自己或是对他人究竟有什么用处。偶尔说说也罢了,但是总是看到听到就有点不正常。我希望这世界还没无聊到这种任何人都能被轻易贴标签的地步。我希望我是Leila,而不是XX后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